1、我國為什么要推行實驗室認可?
答:有利于增強WTO成員國對我國實驗室認可工作的信任,從而促進我國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多種形式的檢查考核活動將逐被統一的實驗室認可所替代,有利于統一管理實驗室認可工作,規范我國的實驗室認可體系;加強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實驗室認可機構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廣泛吸收國際實驗室認可工作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使我國的實驗室認可工作達到先進水平,促進實驗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2、認可和認證有什么不同?
答:實施主體不同。認可活動的主體是權威機構,認證活動的主體是獨立于供方和顧客的第三方。實施客體不同。認可評審的是某個機構或某個人從事特定檢測/校準、檢查、審核、認證或培訓等活動的能力。認證審核的是某個機構生產/提供的產品、過程、服務或質量管理體系對標準規定要求的符合性。實施效力不同。認可做出的“正式的承認”所具有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重于認證機構所做出的“書面保證”。
3、實驗室認可和ISO9000認證有什么關系?
答:ISO9000認證只能證明實驗室已具備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并不能保證檢測/校準結果的技術可信度。如果檢測/校準實驗室通過了實驗室認可,則其檢測/校準所運作的質量體系也符合ISO9001或ISO9002;如果檢測/校準實驗室獲得了ISO9001認證,并不能證明實驗室就具有了出具技術上有效數據和結果的能力。
4、最高管理者在實驗室中擔負什么職責?
答:最高管理者的職責包括:領導實驗室貫徹執行上級有關方針政策,傳達滿足法律、法規、規范和顧客要求的重要性;主持策劃、建立(含變更)質量管理體系即確定組織結構和管理結構,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評審;制定質量方針和目標,批準《質量手冊》,發布質量承諾;任命關鍵崗位管理人員,指定關鍵崗位代理人;確保獲得檢測/校準所必要的資源等。
5、在檢測/校準活動中,實驗室員工應對用戶的什么信息承擔保密責任?
實驗室應予保護的秘密不僅包括顧客提供型式評價或樣機試驗的產品及其技術資料所攜帶的信息,如工藝流程、設計圖紙、技術依據、外觀設計(照片)、產品技術說明書、新產品技術先進性的信息(如專利技術)、顧客的送檢信息,還包括實驗室給出的檢測/校準數據和結果(未經顧客的同意,實驗室不得公開檢測/校準結果),以及可能被顧客的競爭對手所利用的其他信息。
6、什么是二級法人的實驗室?
答:俗稱的“二級法人”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法人,二級法人的實驗室通常是指承擔檢測/校準工作的實驗室本身不是獨立法人,而是某個母體組織(一級法人)的一部分,盡管它有批準文件,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財務經費可以獨立核算,卻不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如賠償責任、侵權責任等),對外簽署的協議仍然要由母體組織承擔法律后果。
7、二級法人的實驗室如何做到質量活動的公正性?
答:母體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授權實驗室開展檢測/校準活動,承諾為其承擔法律責任;限制和約束母體組織中的有關部門和人員,避免對實驗室檢測/校準活動可能造成的潛在利益沖突;最高管理者兼任二級法人實驗室的負責人,實驗室在組織結構上應獨立于生產、財務、商貿經營部門并不受其管轄,而接受母體組織的直接領導。
8、如何制定實驗室質量方針?
答:檢測/校準實驗室可以質量管理八項原則作為制定質量方針的基礎,既要體現檢測/校準工作科學求真的精神,也要體現實驗室以顧客為焦點的服務宗旨。
9、如何制定實驗室質量目標?
答:質量目標是可實現、可量化、可考核的。實驗室最高管理者應在體系策劃過程中依據質量方針制定能夠導致業績改進的質量目標,并針對不同部門制定相應質量目標。實驗室在質量手冊中通常給出3-5年的質量目標。為了實現這一中長期質量目標,實驗室還可以另外制定年度目標或階段性目標。
10、實驗室有哪些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答: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因實驗室的規模、活動類型、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復雜程度以及人員的能力而有所不同。質量管理體系文件通常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質量計劃、質量和技術記錄、外來文件、檔案文件和網絡文件。
11、如何進行文件的定期評審?
答:文件評審應根據文件性質分類進行。質量手冊、程序文件是實驗室所有人員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一般需在管理評審時進行評審;內審前也應安排對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評審,以確保相關的實驗室編制文件已得到了及時的修訂和控制;技術性的作業指導書,包括外來的技術文件可由技術管理層的人員組織該項目參與人員、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管理部門的人員進行評審。
12、哪些文件應屬實驗室受控的文件?
答:指導實驗室員工開展質量活動的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指導實驗室員工開展檢測/校準活動的作業指導書;質量記錄格式(體系運行使用的表格)和技術記錄格式(例如報告/證書格式、原始記錄格式等);質量記錄和技術記錄,包括已做過的檢測/校準記錄和質量活動記錄等。
13、如何測量和監視顧客滿意程度?
答:顧客滿意程度的常用測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簡單地直接調查顧客對服務的總體滿意度;另一種是先測量顧客對服務的一些特性的滿意程度,然后將各個屬性的滿意程度得分值進行加權求和,得出顧客對服務的總體滿意度。
14、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有什么區別?
答: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防止不合格再發生;后者目的在于防止不合格發生;措施的能動性不同。糾正措施的本身有一定的被動性。預防措施屬主動行為;措施的層面不同。預防措施的提出往往需要運用統計的方法,尋找變化趨勢,由表及里地分析、預測潛在因素或可能隱患,實施起來時間跨度長,更多地表現出系統性和完整性。
15、什么是審核?
答:“審核(audit)”是“為獲得審核證據并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以確定滿足審核認可準則的程度所進行的系統的、獨立的并形成文件的過程”。按照審核的對象劃分,它包括質量體系審核、質量要素審核、產品質量審核、質量過程審核和服務質量審核等。其中產品質量審核是針對產品的,就實驗室而言,產品是指檢測/校準數據或測量結果及其載體——報告/證書。
16、實驗室審核有幾種類型?
答:實驗室審核可分為第一方審核、第二方審核和第三方審核。第一方審核也稱為內部審核,其輸出是管理評審和糾正、預防措施的輸入,為實驗室的自我合格聲明提供保證;第二方審核由與實驗室利益相關的一方進行,如顧客,或由其他人以顧客的名義進行的審核;第三方審核由與實驗室和顧客無關的獨立方進行,例如實驗室認可評審。
17、內審和管理評審有何不同?
答:目的不同;組織者和執行者不同;依據不同;程序不同;輸出不同;對象不同。
18、什么情況下實施附加審核?
答:建立合同關系(包括投標)時;實驗室組織機構及職能發生變化時;當不符合項影響到測量結果的有效性和測量能力時;需驗證糾正措施實施情況及其效果時;對實驗室政策、程序產生懷疑時。
19、內審中的不符合項是如何分類的?
答:體系性不符合,是指制定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與有關法律法規、認可準則、合同等的要求不符;實施性不符合,是指未執行體系文件的規定,或雖然執行了,但未按文件規定實施;效果性不符合,是指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符合認可準則或其他文件要求,也確實實施了,但由于實施不夠認真,或某些偶發原因導致效果未能達到規定要求。
20、實驗室哪些人員必須經過授權?
答:管理層應授權專門人員進行特殊類型的抽樣、檢測和(或)校準、發布檢測報告和校準證書、提出意見和解釋以及操作特殊類型的設備。在一個質量管理體系中,技術管理層組成人員、質量主管、監督員、內部審核員也需要以書面的形式予以授權。
21、操作什么設備應持證上崗?
答:復雜、大型、價值昂貴的設備;應用于不可復現的試驗,可能對被試物品造成破壞的設備;涉及人身安全的設備;重要程度相對較高的設備;對操作熟練程度有要求,測量結果對操作經驗依賴性較強的設備。
22、對人員的任職要求應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從業資格、培訓經歷、從業經歷、專業知識、經驗和工作能力和生理要求等。
23、如何實施對人員技術檔案的管理?
答:人員技術檔案應全面、客觀、真實,其主要內容包括學歷和學業證書、資格證書、聘書和授權文件、工作履歷以及技術水平證明材料。人員技術檔案一旦建立起來,就應實施動態管理,全面跟蹤。
24、如何實施實驗室的環境監控?
答:實驗室應首先根據檢測/校準方法,針對如溫度、濕度、塵埃、噪聲、照度、振動、室內氣壓、換氣率、電壓穩定度、諧波失真度、電磁干擾、接地電阻等各項環境因素,建立環境要求或環境條件。對各項環境條件的監控,應確定監控周期并按時實施,定期由責任部門檢測并做記錄和分析統計。
25、實驗室的內務管理包括哪些內容?
答:整理。區分需要不需要的東西,去除不必要的東西;整頓。將整理后需要的物品,安排成有序的狀態,以便隨時取用;清掃。清潔儀器設備和打掃地面,以隨時檢查和發現任何異常之處;清潔。關注是否正確穿著工作服,是否正確操作儀器設備,是否持續地進行整理、整頓和清掃工作;教養。明確規定每一個人的職責,建立自律以及養成習慣。
26、如何確定再校準的時間間隔?
答:再校準的時間間隔取決于測量風險和經濟因素,即測量設備在使用中超出允許誤差的風險應當盡量小,而年度的校準費用應當保持最少,也即如何使風險和費用兩者的平衡達到最佳化。為便于校準間隔的確定,實驗室可繪制儀器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
27、如何確認參考物質(標準物質)的溯源性?
答:國家級研究機構提供的有證參考物質的測量溯源性是得到普遍承認的。其他制造商提供的有證參考物質需要鑒定。在我國,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批準機構提供的有證標準物質、有合格證書的國際標準物質,及由ILAC互認協議和APLAC互認協議認可標準物質提供者提供的標準物質是得到承認的。標準物質應規定有效期或校準(復標)周期。
28、什么是期間核查?
答:期間核查是指使用簡單實用并具相當可信度的方法,對可能造成不合格的測量設備或參考標準、基準、傳遞標準或工作標準以及標準物質(參考物質)的某些參數,在兩次相鄰的校準時間間隔內進行檢查,以維持設備校準狀態的可信度,即確認上次校準時的特性不變。
29、如何建立檢測/校準物品的標識系統?
答:物品標識系統包括惟一性標識、檢測/校準狀態標識、群組標識和標識。惟一性標識是對物品進行惟一性編號;檢測/校準狀態標識可區分出留樣物品、待檢/校物品和已檢/校物品;成組成套的物品需要進行群組標識,采用在惟一性標識后附加組(套)內序號來表示;傳遞標識表示的是,物品在傳遞或流轉過程中哪些項目已經檢測/校準,哪些項目尚待檢測/校準。
30、證書/報告應包含哪些信息?
答:證書/報告應包含客戶要求的、說明檢測或校準結果所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
31、技術記錄的必備信息包括哪些?
答:技術記錄的信息應盡可能足夠。主要包括被檢/校物品的相關信息;為復現檢測/校準條件所需的信息;檢測/校準數據和結果;參與人員的簽名,包括檢測/校準人員、核驗人員,有時還包括抽樣人員;檢測/校準的時間和地點以及有關標志,包括記錄標識、記錄編號、總頁數和每頁的頁碼編號等。
32、編制體系文件應注意什么問題?
答:體系文件在編寫過程中應注意:體系文件的先進性和經濟性。實驗室既要嚴格對各項質量活動的控制,又要合理、實用、可操作,盡可能降低運行成本;體系文件的系統性和一致性。所有的文件都共存于一個系統,文件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引用,應采用統一的格式,按照同一規則編號;體系文件的符合性和權威性。不能隨意裁減質量要素,作業指導書要有可靠的技術依據。
33、質量手冊包括哪些內容?
答:質量手冊應當包括:標題和范圍、目錄、手冊的評審、批準和修訂、組織結構描述、引用文件、質量管理體系的描述、附錄。質量手冊和質量目標可以作為一份獨立的文件,也可以作為質量手冊的一部分在手冊中闡述。以組織結構圖、流程圖和(或)崗位說明書表示的職責、權限及其相互關系可直接包括在質量手冊中,也可被質量手冊所引用。
34、什么情況下手冊需要進行更改?
答:引起質量手冊換版或修訂的原因有:《質量手冊》所依據的標準、法規、規范發生變化;實驗室的組織結構和管理結構發生變化,質量管理的職能發生了轉移;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質量要素(過程)的要求隨之發生了變化。
35、作業指導書包括哪些文件?
答:作業指導書通常包括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指導樣品處置、制備的作業指導書,包括化學實驗室中化學試劑的配制方法等;檢測/校準方法及其補充文件以及導則、規則類文件。
36、好的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的什么特點?
答:具體清晰。清楚地規定哪個部門的哪個人員在什么時候做哪些工作,如何做,以及填寫哪些表格,形成什么記錄;使用簡易。可以使新手很快了解,并讓職務代理人能夠迅速地代理工作;實際可行。簡單扼要,容易遵循,可操作性強,不前后矛盾;達成共識。所有的規定均來自于使用者的共識。
37、實驗室評審有幾種類型?
答:初次評審,是為確定首次申請認可的實驗室是否符合認可要求而進行的;監督評審,是為驗證實驗室在獲得認可的有效期內是否持續符合的規定的認可條件而安排的;復評審,是在認可效期結束前對已認可的實驗室實施的全面評審,以確定是否符合認可條件;擴大認可范圍評審,是對已獲取認可在認可期內申請擴充認可項目的實驗室進行的評審。
38、實驗室認可對比對和能力驗證有什么要求?
答:實驗室應有參加能力驗證計劃的政策及工作質量控制程序。參加了CNAL組織的能力驗證,且結果屬于滿意,則予以確認;屬正常情況沒參加CNAL組織的能力驗證,則不影響確認;參加了CNAL組織的能力驗證,但結果可疑或結果不滿意,則應在專項監督中檢查實驗室實施的糾正措施是否有效;參加了非CNAL組織的能力驗證,應考慮其有效性,供認可確認技術能力時參考。
39、現場評審中如何確認實驗室的檢測/校準能力?
答:現場評審中需要采取現場試驗、現場演示、測量審核(盲樣試驗)、利用能力驗證結果、利用實驗室間比對結果、現場提問、查閱記錄/報告、核查儀器設備配置等八種確認方式。其中,“現場試驗”、“測量審核(盲樣試驗)”和“利用能力驗證結果”三種為主要確認方式,其余為輔助確認方式。當使用輔助確認方式對某檢測/校準參數進行確認時,必須使用兩種以上確認方式進行確認。
40、實驗室認可在測量不確定度方面有何具體要求?
答:有完整詳細的不確定度評定工作計劃;對人員進行過測量不確定度的培訓;建立維護評定測量不確定度有效性的機制;編制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程序文件;有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報告。
41、對授權簽字人現場評審中主要考核什么?
答:具有相應的職責和權利,對檢測/校準結果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負責,與檢測/校準技術接觸緊密,掌握有關的檢測/校準項目限制范圍;熟悉有關檢測/校準標準、方法及規程;有能力對相關檢測/校準結果進行評定,了解檢測/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了解有關設備維護保養及定期校準的規定,掌握其校準狀態;十分熟悉記錄、報告及其核查程序;了解CNAL的認可條件、實驗室義務及認可標志使用等有關規定。
42、在擴大認可范圍評審中實驗室要做什么準備工作?
答:策劃。通過考察調研等來預測市場發展方向,對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和論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總體計劃;實施。包括采購設備和消耗材料、檢測/校準新設備和驗收消耗材料、編制作業指導書、培訓并考核上崗人員、試運行及其考核驗收等;改進。通過能力驗證、比對發現問題(例如是否存在系統偏差),不斷尋找改進機會,以確保新項目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43、實驗室如何實施整改?
答:制定整改計劃。在明確需整改的項目和具體要求的基礎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糾正措施;按計劃實施整改。跟蹤整改工作進展情況,檢查執行效果,使實驗室達到評審組提出的要求;編制整改報告。收集匯總整改見證材料并將其編目,說明每一不符合項的整改情況及效果;提交整改報告。
44、檢驗和檢測有什么不同?
答:檢驗和檢測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符合性方面。檢驗通過將結果與規定要求進行比較對被檢設備做出符合性判定。檢測依據雙方認同的技術文件,僅提供檢測數據或對實際情況的描述,在沒有明示要求時不必做出符合性判定。
45.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記有“同律度量衡”是什么意思?
答: “同律度量衡”記載在《尚書•虞書•舜典篇》中,傳說舜到東方部落去巡視,和酋長們“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同律度量衡”是指統一音律,統一度量衡。
46.中國古代什么時候開始有度量衡?
答:通過文獻記載和實物考證,中國度量衡起源于商周時期,而從春秋到戰國時期度量衡器具和量制已基本齊備。
47.《史記•夏本紀》記:禹“身為度,稱以出”是什么意思?
答:是說以禹的身長為尺度標準、體重為重量標準。
48.中國商代的尺,一尺有多長?
答:根據現藏商代牙尺,一尺長16厘米。
49.中國古代天平始于何時?
答:經考古證實,從春秋中晚期到戰國中期,楚國盛行本衡銅環權的精細天平,其衡制為24銖(1銖合0.65克)=1兩(合15.6克),16兩=1斤(合250克) 。
50.中國最早由國家頒發的標準量器是哪一件?
答: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商鞅銅方升”,方升左側刻“十八年,齊囗聊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方升底部刻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書。經考證此方升系商鞅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反造,是我國最早的由國家頒發的標準量器。
51.戰國時秦國對使用權衡器和量器規定的允許誤差是多大?
答:根據云夢睡虎地戰國秦墓出土的竹簡簡文《效律》記載,稱重:(1-120)斤最大允差為0.8%,稱黃金的衡器(最大秤量為1斤)最大允差為0.13%;容量:1斛(100升)最大允差2%,1升-1斗最大允差5%。
52.秦始皇下令“一法度衡石丈尺”,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是在哪一年?
答: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25年。
53.秦始皇統一度量衡40字詔書中:“法度量則,不壹歉(同嫌)疑者,皆明壹之。”怎樣釋讀?
答:按照法定的度量衡標準,把不一致的、不準確的,都明令統一起來。
54.中國古代桿秤始于何時?
答:根據現有的文獻和實物資料論證,我國至晚在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早期已使用桿秤。
55.我國最早公布的測定黃金和水的密度值記載在哪兩本古籍上?
答:《漢書•食貨志》記:“黃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漢書•禮儀志》記:“權水輕重,水一升冬重十三兩”。
56.新莽銅嘉量是誰創制的?設計的依據是什么?
答:是西漢末年律歷學家劉歆(?-23)創造的。他設定黃鐘律管長九寸、容積八百一十立方分為一龠。龠的二千倍為斛,斛底的圓面積為一百六十二平方寸,直徑為每邊十寸的正方形對角線兩端各加詳旁(九厘五毫),斛深一尺,斛的容積等于一千六百二十立方寸。并設定了斗、升、合、龠的規格,又測定了銅的比重,使嘉量的重量等于二均(60斤)。按照這些條件制作的嘉量就成為集龠、合、升、斗、斛五個容量并度量衡三個單位量于一體的標準器。
57.劉歆在嘉量設計中,從經驗得到圓周率為3.1547。請問,這個π值是怎樣驗算出來的?
答:每邊10寸的正方形,其對角線長:100+100=14.142135寸,加旁九厘五毫(0.095寸),銅斛底圓的直徑為:14.142135+2x0.095=14.3321356寸,半徑為7.1660678;可求得劉歆的圓周率:π=162÷(7.166)2=3.1547
58.英國科普學家羅伯特•坦普爾在李約瑟博士指導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介紹了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其中有一件計量器具,你知道是哪一件嗎?
答:是公元9年制作的“新莽銅卡尺”(書中稱“活動測徑器”)。
59.《唐律疏議》是我國封建立法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其中對度量衡立法有哪些條文?
答:《唐律疏議》中列有“校正律斗秤度不平”、“私作斛秤度”兩條違法行為的罰則。為唐以后各代沿襲。
60.中國古代最大型、最先進的機械天文鐘的名稱及制作年代?
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地制造機械計時器的國家。這種計時器是以一個機械系統同時推動、控制和調節部件,既可演示天象變化,又能同時報告時刻。從東漢張衡到唐代僧一行,這種計時器屢被制造。宋初,張思訓于公元979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座有擒縱裝置的“渾儀”。其后,蘇頌于1092年制作完成了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大型、最齊全、最先進的天文鐘,稱之謂“水運儀象臺”。
61.第一支溫度計是由哪國科學家于何時制作的?
答:近代物理學之父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利用空氣受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原理,于1593年制作了以空氣為測溫物質的第一支溫度計。
62.攝氏溫標是由哪國物理學家于什么年代建立起來的?
答:1742年瑞典物理學家攝爾西斯(Celsius)以水銀為測溫物質,將水的沸點定為零度,冰點定為100度,成為百分度的溫標。8年以后,即1750年,他的同事斯托默(Stromer)把兩個固定點的溫度值對換,即為著名的攝氏溫標。
63.我國用金屬密度作權衡單位量標準,始于何時?
答:我國現藏有明天啟三年(1623)和崇禎十年(1637)兩件長方體銅砝碼,根據對其比重、體積、重量的測定和相互關系的求證,可以證明我國在明末已開始用黃銅的比重作為定衡重的標準。較之清《數理精蘊》(始編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所載以金、銀、銅、鉛的密度定砝碼輕重之率還早八九十年。
64.法國米米制基準是怎樣產生的?
答:米制創立于18世紀90年代,法國許多著名科學家在大革命的影響下,尋求一種適用于各國通用的計量單位制,提議以赤道到北極的地球子午線的千萬分之一作為基本長度單位.1791年,國民議會采納了以米為基本單位的計量制度的建議。隨即組織測量地球子午線弧長;測定4℃時1立方分米水的質量。根據測量數據,先后制作了一個純鉑千克砝碼和一支純鉑端面米尺,1799年6月22日一起保存在巴黎檔案局。同年12月10日國民議會批準公布了這兩個原器的值的法律。
65.在18世紀法國根據測定子午線長度確立米制之前,我國曾兩次測定過子午線,是哪兩次(年代)?
答:中國測量史上有過兩次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工作。第一次是在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由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發起進行的。由這次測量數據折算,子午線一度之長約合131.11公里,雖誤差較大,但它是最早對地球子午線的實際測量。第二次是在1702-1710年間,清代康熙皇帝組織開展的大規模經緯度測量。這次測得經線一弧度之長合115.2公里。這與18世紀末法國建立米制時測定子午線一弧度長111.2公里比較接近。而測定的時間比法國早70多年。
66.“米制公約”是哪一年簽署的?
答:19世紀初開始,米制被歐洲各國和天文、物理等國際組織相繼采用或推薦采用,米制在世界上的影響迅速擴大。法國政府于1870年8月、1872年9月兩次召開由采用米制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米制委員會”會議。1875年5月20日,俄、法、德、美、意等17個國家的全權代表簽署了“米制公約”,決定設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和國際計量局(BIPM),當時稱萬國權度委員會和萬國權度局。
67.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是哪一年召開的?迄今已經歷了多少屆?
答: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是1889年召開的。根據“米制公約”附則(1875年)規定,國際計量大會至少每6年舉行一次。自第一屆(1889-1894年)至第十屆(1954-1959年),70年間共經歷了10屆國際計量大會。其中有8屆是每6年一屆。但是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第五屆(1913年)和第六屆(1921年)相隔8年;第八屆(1933年)和第九屆(1948年)相隔15年舉行。自第十一屆(1960-1963年)開始,改為4年一屆,至第二十一屆(1999年10月年10月),44年間,共經歷了11屆國際計量大會。2003年10月13日到17日舉行了第二十二屆國際計量大會。我國1977年加入“米制公約”,從1979年第十六屆國際計量大會起,每屆都派代表團出席。
68.“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公約”是哪一年簽署的?
答:19世紀末,貿易發展,要求“米制公約”的活動擴展到法制計量和商貿領域,1893年提議在國際計量委員會下設“應用計量咨詢委員會”。1937年由37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了國際應用計量會議,決定成立國際法制計量臨時委員會,并產生了“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公約(草案)”。1955年10月12日,美國、聯邦德國等24年國家在巴黎開會,簽署了“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公約”,同時成立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
69.清末為使我國度量衡量制與國際米制銜接,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875年的“米制外長會議”和1889年的“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當時中國清政府都未參加,至清末始派員考察外國度量衡制。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商請國際權度局定做營造尺(32厘米)和庫平兩砝碼(37.301克)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副原器各一副,1909年(宣統元年),該原器、副原器經國際權度局準確校準、給予證書攜送來華。清政府依照副原器制造地方原器頒發各直省,為檢定各種度量權衡之標準,使清末度量衡單位量值可以有米制作標準。
70.國際單位是哪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采用的?
答: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采用米(m)、千克(kg)、秒(s)、安培(A)、開爾文(K)和坎德拉(cd)六個基本單位。(1971年,又增加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mol)為第七個基本單位)為基礎的單位制,定名為“國際單位制”,國際符號為“SI”。
71.量塊是誰發明的?
答:1900年,瑞典工程師約翰遜發明量塊。
72.民國時期,我國度量衡采用米制曾經過哪兩次(年代)改制?
答:1915年,北京政府公布《權度法》,采用甲制(營造庫平制)、乙制(萬國權度通制)并行的辦法。甲制為輔制,比例折合,都以萬國權度通制為標準。1928年,頒布《民國權度標準方案》和《度量衡法》,規定采用萬國公制(米制)為標準制,市用制為輔制。可看出兩次改制都以采用米制為主,并努力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米制外文名稱如何中國化,使國人易于接受米制單位中文名稱;二是民用輔制如何與米制有最簡單的比率和換算關系。1928年確定推出“一二三權度市用制”,即1市升=1公升,1市斤=1/2公斤,1市尺=1/3米,使市用制單位量值可以有米制作標準,順利地與米制接軌。
73.20世紀中國政府計量行政機構的變遷是怎樣的?
答:1909年清政府農工商部設立度量權局;1912年民國政府農商部成立,兼管度量衡;1903年民國政府工商部設立全國度量衡局(1935年起兼辦工業標準事宜)。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技術管理局設立度量衡處;1955年國務院設立國家計量局;1988年,國家計量局、國家標準局和國家經委質量局合并組建國家技術監督局(1998更名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74.新中國關于統一計量單位制度發布了哪些法律法規?
答:1959年發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國際公制為國家基本制度;1984年頒布《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法定單位是以國際單位制單位為基礎,同時選用了一些非國際單位制單位構成;198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明確規定國家采用國際單位制。
友情鏈接
? 2015-2023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 版權所有 ICP證:京ICP備140069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