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s) 是西方經濟學中關于如何計量經濟關系實際數值的分支學科,也常譯為計量經濟學,量讀liàng(《現代漢語辭典》2012年6月第6版“計量”條)。這兩種譯名的區別在于,前者試圖從名稱上強調它是一門計量經濟活動方法論的學科,后者試圖通過名稱強調它是一門經濟學科。經濟計量學在20世紀30年代誕生之初,研究多限于計量方法的探討,實際計量工作還較少,且多集中于需求分析,能夠算做實際宏觀經濟計量分析的,只有丁伯根關于美國經濟周期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因等人不斷提高丁伯根開創的宏觀經濟計量的規模和深度,到20世紀60年代形成一個向企業出售經濟計量預測服務的興旺行業。
所謂計量經濟關系就是用數學(包括數理統計學)方法,根據實際統計資料,替經濟理論中闡述的經濟關系計量出實際數值,以便用計量結果反過來驗證或改進經濟理論的文字闡述,并且進一步解釋過去、預測未來和規劃政策。經濟計量學因此常被說成是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的結合。經濟生活中各種能觀察到的經濟事物的一部分是可以計量的,表現為經濟數量;經濟數量的實際觀測數值往往因時間地點不同而異,所以叫做經濟變量。經濟計量學要計量的就是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比方說,一個變量的數值發生變化會引起另一個變量的數值也發生變化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因果關系,前一個變量,例如收入,叫做自變量,可以解釋后一個變量的變化,所以又稱解釋變量,假定用x表示;后一個變量,例如消費量,叫做因變量,假定用y表示,則兩者的數量關系就可以用函數y=f(x)表示。各種經濟變量雖然經常變動,但經濟現象中也有比較穩定的因素,例如收入和消費雖然都在經常變動,但前者變動引起后者變動的比例關系,在一定時期和地區范圍以內,從大量觀察來看也還是可能有比較穩定的數值。一個經濟社會中的比較穩定的因素的全體,構成經濟現象的基礎,叫做經濟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特征的數量,例如上述比例關系,叫做結構參數,簡稱參數。和經濟變量不同,經濟結構和參數都是觀察不到的,經濟關系就是由參數來體現,說明經濟關系的具體函數形式叫做結構方程式。每一種經濟關系和與之相對應的方程式及參數,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穩定性,才能代表社會經濟一個部門的結構,才能成為經濟現象的數量規律,才值得去計量。所以經濟計量學實際要計量的就是這種結構參數。結構方程式只有估算出結構參數的具體數值之后,才能代表實際經濟結構,既可以用于驗證和發展經濟理論,又可用于分析、預測和決策,這就是經濟計量分析的目的。經濟關系的計量之所以要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進行估算,是社會經濟現象的特殊性決定的。社會經濟現象不象大部分自然現象那樣,可以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使現象反復重演,按照人們的意圖控制現象的其他因素使之不變,單看要研究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經濟學家在研究一部分因素對另一部分因素的影響時,雖然也假定其他情況(因素)不變,卻無法做控制其他情況使之不變的實驗,而只能被動地觀測和記錄客觀世界的既成事實,進行事后分析研究。這些既成事實是各種有關因素(其中也包括雖然假定不變但卻無法使之不變的其他因素)同時發生作用的綜合結果。經濟研究只能從這些結果來倒推:形成這些結果的各種因素要怎樣發生作用才能產生這樣的結果。經濟計量學就是用數學(包括數理統計學)方法來實行這個倒推過程。
把經濟學在論述某一特定問題時,對有關的主要經濟變量之間存在相互關系的理論作為假說,表述成結構方程式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縮影,便于分析處理,就叫做模型。在每個結構方程式中,列作自變量的只能是起主要作用的少數幾個經濟變量,但實際影響因變量數值發生變化的,還有未列入方程式的、為數眾多但影響細微的其他因素,它們的聯合作用往往形成一個隨機干擾因素,使得因變量的每一次數值變動不可能全部由列入方程式的自變量的數值變動來解釋,而必然留下一個殘差由這樣的隨機干擾因素來承擔,從而使因變量成為隨機變量。經濟變量分為因變量和自變量,只是就它們在一個結構方程式以內的相互關系來說的,如果按照它們的數值在整個模型范圍以內如何決定來看,又分為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前者的數值是在模型的范圍以內決定的,例如研究某地某時某種農產品的市場局部均衡問題時,該產品的供給量、需求量、價格等都是,后者的數值是在模型的范圍以外決定的,它們的數值變化影響前者的數值,但不受前者的影響,例如影響該農產品產量而不反過來受其影響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雨量;內生變量的過去時期的數值,如該農產品前一年度的價格;政府政策,如政府對生產該種產品的限制或鼓勵措施等。內生變量在各個結構方程式內不一定都處于因變量的地位,但全部內生變量的數值最終是由整個模型的全體方程式共同決定的,所以又稱聯合因變量;建造模型就是要用全體外生變量和隨機干擾因素作為已知條件來解釋全部內生變量的數值最終是怎樣決定的。
經濟計量學的計量原理以及具體方法步驟大多引自數學原理和自然科學的實驗技術,是能夠反映經濟事物的部分客觀規律的,是沒有階級性的,因此在應用到生技術關系的具體計量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供社會主義經濟計量工作參考。西方經濟計量學雖說對各種經濟理論一視同仁,都可以作為建造模型的假說,并且通過計量進行驗證,但是實際上幾乎完全以資產階級理論為依據,所有經濟計量模型都是以現有資本主義制度為給定條件,當做無需檢驗的保留假設,而進行檢驗的假設不過是模型包括多少方程式、方程式包括那些變量、變量之間存在何種形式的關系,或參數的取值范圍等數量關系,根據檢驗結果修訂模型或發展理論也不出這些范圍。按照這些分析辦法得出的決策建議,可在近期和小范圍取得一些小規模效果,但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根本痼疾。盡管西方宏觀經濟計量企業的預測結果往往準確性很低,但是仍然能夠爭得主顧,據說原因在于這些企業能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內部消息,而不在于實際預測數字的準確性。
友情鏈接
? 2015-2023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 版權所有 ICP證:京ICP備140069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