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
盎司 (香港譯為安士)是英制計量單位,符號為ounce或oz。作為重量單位時也稱為英兩。
常衡盎司:重量單位。整體縮寫為oz.av。
1盎司=28.350克
1盎司=16打蘭(dram)
16盎司=1磅(pound)
金衡盎司:重量單位。整體縮寫為oz.tr(英)、oz.t(美)。常見于金銀等貴金屬的計量中。
1盎司=31.1035克
12盎司=1 lbs磅
藥衡盎司:重量單位,整體縮寫為ap oz。
1盎司=31.1030克
液體盎司:容量計量單位,符號為oz
1英制液體盎司=28.41毫升
1美制液體盎司=29.57毫升
阿斯 (硬幣)
阿斯(as) (復數(shù)形式 asses,圣經(jīng)希臘語 Ασσαριων[1])是一種青銅幣,后來成為銅幣,此硬幣使用于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其名來源是同意異意的重量單位(12 unciae = 盎司),但是幣值不受重量減低變化的影響。
共和時期貨幣制度
阿斯是一種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大量鑄造的青銅硬幣,它大約出現(xiàn)在公元前280年左右。 阿斯底下還可以分成幾種阿斯的分數(shù)的貨幣單位:bes (2/3)、semis (1/2)、quincunx (5/12)、triens (1/3)、quadrans (1/4)、sextans (1/6)、uncia (1/12,也是一個通用的重量單位) 和 semuncia (1/24);以及阿斯的倍數(shù)的貨幣單位,dupondius (2)、sestertius (2.5)、tressis (3)、quadrussis (4)、quinquessis (5)和迪納厄斯 (10),這些貨幣同時都被使用。
在阿斯被作為硬幣使用7年后,它的重量在某些地方有了改變,一種 sextantal 阿斯被造出來(其意指為其重為六分之一磅)。同時也造了一種銀硬幣迪納厄斯。較早期的羅馬銀幣因以希臘重量標準鑄造提升了他們在南意大利和巴爾干半島的使用率,但后來所有羅馬的羅馬硬幣改以羅馬重量標準鑄造。迪納厄斯(或稱為10鎊 (tenner))原本的價值是10阿斯,但在公元前140年左右,它的價值變成了16阿斯,據(jù)說這是由于布匿戰(zhàn)爭的財政支出的影響。
在羅馬共和時期,阿斯硬幣的一面上有雅努斯的半身像,在另一面則有槳戰(zhàn)船的船頭。阿斯原本是基于 libral 和后來減少的 libral 重量標準所鑄造的,這種羅馬共和的青銅幣隨著其重量的減少也由鑄造轉(zhuǎn)成了壓制。在某些時期甚至曾經(jīng)沒有鑄造過任何阿斯。
帝國時期貨幣制度
自屋大維在西元前23年的貨幣改革起,阿斯是以微紅的純銅打造(而非青銅),而 sestertius(或叫“兩塊半”,原本值2.5阿斯,后來為4阿斯)和 dupondius (2阿斯)以金色的青銅合金打造,并被貨幣學者稱為奧里哈魯根。阿斯到西元3世紀都一直持續(xù)打造,并是羅馬帝國固定會制造的硬幣中價值最低的硬幣(semis 和 quadrans 并不常被造出來,在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在位時甚至一枚也沒造),最后制造的那些阿斯是在奧勒良在位的西元270年和戴克里先在位的早期時期打造的。[2]
馬克 (古幣)
馬克是古代歐洲的貨幣計量單位,最初相當于8金衡盎司(249克)純銀,后來演變?yōu)榘氚酢?/font>
“馬克”作為古代貨幣單位名稱,曾通用于古代的歐洲西部地區(qū),包括英格蘭。1192年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在德意志被俘后,就是向神圣羅馬帝國支付了15萬馬克贖金后才被釋放。隨著時間演變,馬克的重量在各個地區(qū)發(fā)生變化,其中一些代表地區(qū)的馬克折合為現(xiàn)代重量單位換算如下:
科隆馬克(漢薩同盟):233.856克
維也納馬克:280.66克
紐倫堡馬克:237.52克
埃爾富特馬克:235.40克
普魯士馬克:233.85克
Towermark 233.275克
克拉科夫馬克:197.98克
維爾茨堡馬克:238.62克
巴黎馬克:244.753克
巴黎金衡馬克:277.75克
荷蘭馬克:246.06克
葡萄牙馬克:229.50克
西班牙馬克:230.348克
1860年4月4日,俄國境內(nèi)自治的芬蘭大公國宣布以馬克和便士作為自己的貨幣。1971年12月4日德國采用金本位,以馬克為主幣。
里弗爾
里弗爾(法語:Livre),法國的古代貨幣單位名稱之一。又譯作“鋰”、“法鎊”。
里弗爾最初作為貨幣的重量單位,相當于一磅白銀。該名稱來自于拉丁語“libra”,約等于12盎司。里弗爾作為貨幣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查理曼大帝時代。法國加洛林王朝國王矮子丕平(查理曼之父)宣布1磅重的白銀鑄造為240便士(dinarius)的硬幣。這一貨幣體系隨后擴散到大多數(shù)西歐國家,以及后來演變?yōu)橛⒏裉m的幾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由于當時在歐洲流通的拜占廷帝國金幣“蘇德勒斯”的價值大約是新硬幣的12倍,因此又出現(xiàn)了后來被稱為“索爾”(sol,又稱“蘇”,sous)的硬幣。
自10世紀起,到拿破侖時代,歐洲各地以磅為重量標準的貨幣單位都是1:20:240進制。表示“磅”的拉丁語單詞“libra”在法國稱為“里弗爾”,在英國稱為“磅”(鎊,英鎊符號“£”——L上面加一橫——即由此而來),在意大利稱為“里拉”;索爾在英國稱先令,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稱馬克或銀便士。
在法國,因圖爾地區(qū)的圣馬丁修道院最先鑄造名稱為“里弗爾”的銀幣,因此該貨幣又被冠以“圖爾里弗爾”或“圖爾鋰”的名稱。1203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從安茹伯爵手中奪取圖爾后將該貨幣推行到自己的領(lǐng)地內(nèi)。1里弗爾等于20索爾;1索爾等于12但尼爾(deniers)。
需要注意的是,同中國的紋銀一樣,里弗爾(磅)只是貨幣的計量單位,在實際流通中,并沒有與其等值的貴金屬貨幣。在古代英國,價值相當于一磅白銀的金幣叫做sovereign。在古代法國,價值相當于一磅白銀的金幣叫做franc(法郎)。中世紀時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通用的金幣為佛羅倫薩的弗羅林(florin)和威尼斯的杜卡特 (ducat),后來在波旁王朝時期出現(xiàn)了金埃居(écu d'or)和金路易(Louis)。
盡管“里弗爾”的名稱經(jīng)久不變,但是其實際價值一直在發(fā)生變化,以平均每年0.88%的速度貶值。其原因一是由于貨幣所含貴金屬減少(最初1磅白銀鑄造20索爾,后來演變?yōu)殍T造66索爾),二是由于十字軍時代以來貨幣購買力發(fā)生變化。1726年,路易十五的財政大臣制訂了新的貨幣標準:1馬克(8盎司)純金折合為740里弗爾9索爾,1馬克純銀折合51里弗爾2蘇3但尼爾。按照這一標準,1個金路易等于24里弗爾,1個金埃居等于6里弗爾。
1795年,法國正式將另一個源于13世紀的貨幣單位——法郎定為標準貨幣,停止里弗爾的使用。新舊貨幣之間按照1法郎等于1里弗爾3但尼爾的比率兌換。在海峽群島,里弗爾作為貨幣名稱一直使用到1837年才被英鎊取代。
尺寸
英尺(foot,縮寫為ft.等于12英寸,1/3碼,0.3048 m)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腳”。實際上,一英尺就是一個成年男子一只腳的長度。由于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在使用時有必要規(guī)定一個標準的腳長。到了16世紀,德 國人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解決了此事。他們在一個禮拜日,讓從教堂里走出來的16個男子站在一起,然后將其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除以16,求出一個平均 的腳長。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英尺就這樣誕生了。
英寸的由來 英寸(inch,縮寫為in.)在荷蘭語中的本意是大拇指,一英寸就是一節(jié)大拇指的長度。當然人的大拇指的長度也是長短不一的。14世紀時,英皇愛德華二 世頒布了“標準合法英寸”。其規(guī)定為:從大麥穗中間選擇三粒最大的麥粒并依次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
米(metre,縮寫為m.)這個計量單位是從法國“進口”的,其規(guī)定則嚴密得多。1790年的巴黎會議上規(guī)定:以通過巴黎、連接南北極的子午線的四分之 一為基數(shù),取該基數(shù)的一千萬分之一為一個長度單位,叫做metre(米)。后來,為了更準確起見,又定出一個標準:將化學元素“氪86”在真空中發(fā)射出的 橙黃色光波乘上1650763.73后的積定為一米。
碼的由來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曾親自組織有關(guān)人員討論一碼(yard, 縮寫為yd.,合英尺,約91.4 cm)到底應該定為多長,大臣們?yōu)榇烁魇慵阂?,爭論不休。在一旁聽得不厭煩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顧不上尊嚴,一拍大腿,伸手指著臣下道:笨蛋,一碼就是 從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間的長度。碼就是這樣在一氣之下隨便地定下來的。
友情鏈接
? 2015-2023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 版權(quán)所有 ICP證:京ICP備140069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