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歌形象、生動、貼切地唱出了“小小秤砣壓千斤”的哲理。這“秤砣”就是權。
權,漢代稱纍(累),民間呼之為“公道老兒”。清代李光庭在《鄉言解頤》卷四中說道:“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掛秤桿之上可以移動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碼。《漢書》說:“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也就是稱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為桿,權為砣。“權衡”這個詞就是這般引申出來的。蘇軾說得最明白不過了:“人之所以為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會之于度量與權衡。”管子論刑論言道:“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猶如掂掇天下大事的一桿秤。
權,自人類出現了私有制,便有了權衡理念和雛型實物,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工具,它又同后來的賦稅制度相關聯。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秦權為饅頭狀,頂紐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秦代為統一全國衡制而由官府頒發。包括戰國時的秦權和秦統一后加刻詔書重新頒發的戰國秦權。秦權多為銅質,少數為鐵制,偶為陶制。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權8種。各權都帶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有的后來加刻二世元年(前209年)詔書;秦二世時制作的,同時并刻兩詔;個別權上刻有“美陽”(今陜西扶風)、“平陽”(今山東鄒縣)等地名。除傳世秦權外,陜西咸陽、西安、臨潼、寶雞,甘肅秦安,山東文登,江蘇盱眙,山西左云,河北圍場,內蒙古赤峰和敖漢旗等,均有出土。西安高窯村出土的占國末期秦國高奴銅石權,重量單位為“禾石”,供稱糧草用;傳世小型“咸陽亭半兩”權,與“稱錢衡”配套使用。戰國中期司馬成公權,銘文記載了造權的有關人員和權的重量、稱量標準。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了度量衡,并頒布了詔書,鑄造在度量衡器上抑或制成詔版鑲嵌在度量衡器上,作為官定的標準器。詔憶有四十個字:“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到了二世又下了六十個字詔書:“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這就是秦兩詔權。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楚權則多作圜形,鑄有半圓形環紐,常由十個組成一套,供在天平上使用。建國以來,湖南清理發掘的近2000座楚墓,其中101座出土有天平和砝碼,謂之稱錢天平,使用時要以錢權作砝碼,這種砝碼刻有標明重“四朱”或若干兩。人們用天平、砝碼作陪葬品,可見當時與黃金流通有關,因為黃金昂貴,在交換中要求重量準確,楚墓中有較多的天平、砝碼出土,是楚國當時曾普遍使用黃金的間接證明。
漢至隋700余年,基本上行用“稱錢衡”,即稱錢天平和砝碼錢權,長期成為我國古代基本的貨幣制度,按照當時錢令規定,凡敢剔輕擇重,不以“稱錢天平”稱重計量收付錢幣者,要嚴加懲處,罰于本里正強制勞役十日。
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規定不準私造。周代,每年仲春仲秋,氣溫變化較小時,“同度量平權衡”。秦代“法度量”,一年一校,國家頒發標準衡器,每年嚴加鑒驗,以保重量絕對精確,在領取或借用時,當面校準,不準有絲毫差池。權就是校秤砣,亦即標準秤砣。唐代專設監校官,衡器經校驗后加蓋鈐印方準使用。明代由其司馬領市司負責校正衡器。
古權,既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又是考證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書法、計量的珍貴文物,而且具有藝術鑒賞價值,更可佐證我國度量衡史,青銅發展史與陶瓷業的進化史。1990年11月,我公安部門在古成西安破獲一起文物案,追回國家一級文物,稀世珍寶秦兩詔權;河南省遂王縣發現的一件“至元五年”(1339年)青銅權,也被定為省二級文物,可見其價值不菲。《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還明文制定:一七九五年以前的各種度量衡及附件(如古權)一律不出口。可見國家對古權的重視。
我國衡器不但在國內,就是在國際上也享有崇高地位,頗受器重,竟連一桿傳統的戥子(測定貴重物品或藥品重量的小秤,最大單位是兩、小到分或厘)桿小秤,也倍受歡迎,并曾在異國他鄉引起轟動,這里還有一個小小故事;九十年代初,有一位赴歐洲某醫藥學院進修的俞琪先生,曾帶去在蘇州花錢不多,信手拈來的一桿戥子,于圣誕節前夕作為小小的禮物贈送給院長,并附上一張使用說明,介紹了中國這種戥子控制藥物用量的精確性,以及如今中國許多醫院中藥配方仍使用這種傳統戥子的情況。沒想到,第二天院長突然召見,幾位學院要員也在座,那桿戥子放置在辦公桌上,旁有一架天平。院長首先鄭重其事表達了感謝之情,然后請俞先生示范操作戥子,在用戥子稱了重量之后,他們再用天平復核,果然十分精確,頓時響起了一陣掌聲;這時院長請求俞先生同意將禮品轉贈學院。不久,中國這桿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陳列在學院收藏室的展覽櫥窗中,說明中還寫著“中國用這樣的衡器來控制藥物用量已有幾千年”。
目前國內傳世和出土的古代權多達數萬件,且多數收藏在各級國家博物館中。在國內收藏界,南宋以前的古權相對較少,而存世較多的都是明清以后民間的器物。由于這些器物的市場價格相對較低,市面上很少有仿制的,其價格都在百元至千元左右。相反,歷代官方檢測的標準古權上都有銘文,其功能、年代和制造單位比較明晰,因而很有收藏價值,其價格都在萬元左右,秦二世時期的一件有銘文詔書的標準銅權市場價格就在15萬元,因此,權在市場上仍有很大的價格空間。
鑒別古權的年代,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審閱古權上刻有銘文,從銘文上可以知道它的制造時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鑒別特征;二是從器型上進行區分,占國或者是秦漢時期的古權多半是呈一種饅頭形,上面有一個秤紐;南北朝時期是呈現瓜棱形,元朝的形狀就比較復雜,有束腰形、多面形等等。
古權價值高低還可以從材質上區別,銅質比鐵質的價格高,像質的或者骨質的要比本質的價格高。收藏和研究古權不同于一般物件的收藏,首先要有恒心和耐心。眼光要長遠,手腳要勤快。多跑古玩市場、舊貨市場、及至文物商店、廢品收購站、沙里淘金可謂天賜良機。二、要舍得資金的付出。如遇精品美權,一定要有膽有識有魄力,速下決心,否則花落藏家,那種后悔一輩子。三、還得多交朋友,以誠相待,將心換心,這樣便可以情結緣,投緣得物,將物怡性,豐富珍藏。上海的陳邦仁和北京的鄭海生皆為此道的高手。尤其鄭海生不但集權入迷,還在京城的報國寺文化市場租下一座門市,將自己所有的2000余枚古權一股腦地堆了滿滿一屋子,直引得所有的來者看直了雙眼。著名文史專家史樹青老先生觀此不禁嘆絕,大筆一揮“古權齋”,更使其名聲大振。
友情鏈接
? 2015-2023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 版權所有 ICP證:京ICP備140069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