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展現的這件金屬制品,如果不告訴你,你能看出這竟是2000年前的古物嗎?這件極為罕見的、充滿現代感的銅卡尺就出自于漢代揚州先民之手,它的出現,不僅讓我們得以一睹漢代揚州工匠的精湛技藝,同時也改寫了世界的計量史。
1992年5月,在揚州市西北8公里的邗江縣甘泉鄉(今邗江區甘泉街道),邗江文管辦考古人員正有條不紊地對一座東漢早期磚室墓進行考古發掘,突然,一件銅質器物的出土,打破了考古工地的平靜。該器物呈英文字母里的“F”型,外形很像漢代常見的“矩”,但它又不是矩,表面雖然銹蝕嚴重,但是紋飾清晰,當考古工作者慢慢地剝去這件銅質器物表面的泥土后,大家看到了它的真容:這是一件大小兩個“L”型直尺合體的銅制品。其中,大“L”型直尺為固定尺,小“L”型直尺為活動尺。固定尺通長13.3厘米,上端有魚形柄,長13厘米,中間開一導槽,槽內置一能旋轉調節的導銷,活動尺循著導槽左右移動。在活動尺和活動卡爪間接一環形拉手,便于系繩或抓握。兩個爪相并時,固定尺與活動尺等長。這件設計精妙的金屬器物正是極為罕見的漢代銅卡尺。
卡尺是一種用于精確測量長度、內外徑、深度的量具。目前世界公認的現代卡尺發明時間是1631年,由法國的數學家維尼爾·皮爾發明。但是如果將邗江出土的這件東漢銅卡尺與皮爾發明的現代卡尺相比較,二者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從組成元素上看,漢代銅卡尺是由固定尺、固定卡爪、魚形柄、導槽、導銷、組合套、活動尺、活動卡爪、拉手等部分組成;皮爾的現代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卡爪、游標架、活動卡爪、游標尺、千分螺絲、滑塊等部分組成,組成元素很相似;從組成的主要構件來看,東漢銅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動尺,即是皮爾的游標卡尺的主尺和副尺。銅卡尺的組合套、導槽和導銷即是游標架。其主要差距在于:皮爾的現代卡尺應用微分原理,通過對齊主尺和副尺的兩條刻線,能精確地標出本尺所能測出的精密度。而東漢銅卡尺只能借助指示線,靠目測估出長度單位“分”以下的數據。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這件漢代的銅卡尺,從構造原理、性能和用途來看,其就是現代游標卡尺的原型。這比歐洲的現代卡尺早了1600多年。
關于漢代銅卡尺,我國晚清的一些文獻上已有記載,如吳大澂《權衡度量實驗考》和容庚所編《秦漢金文錄》,在這些書中就收錄有銅卡尺拓本,只可惜這些拓本的原物,在解放前就已流散失傳了。目前存世的漢代銅卡尺,除了揚州的這件外,僅還有兩件,分別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北京藝術博物館,它們的長度和大小也都和邗江出土的這件差不多,其外形、構造和組合部分也都和邗江的這件相同。不過上述兩件均系征集而來,出土地點不明,而邗江的這件銅卡尺出土地點明確,因此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也最高。
揚州邗江出土的這件東漢原始銅卡尺,為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數學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友情鏈接
? 2015-2023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 版權所有 ICP證:京ICP備14006989號-1